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 珊瑚礁生態系的搜尋結果,共32

  • 打爆官方!民間自主清除棘冠海星單日百隻 海管處說話了

    打爆官方!民間自主清除棘冠海星單日百隻 海管處說話了

    專吃珊瑚礁的棘冠海星今年夏天在澎湖南海大爆發!民間團體看破政府相關機關手腳,主動下海清除,除了7月一開頭首日在七美海域清除就破百隻,成績狠打海委會海洋保育署月清僅44隻外,日前又趁東北季風來臨前在南方四島國加公園的東吉海域2日清除150隻,讓狀況外的主管機關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顏面無光,今(20)日主動發佈新聞稿,呼籲如於國家公園範圍內發現棘冠海星大量繁生情形,請透過該處官網數位通報專區進行通報。

  • 海洋保護區淪「空殼」?違規291件竟零結案

    海洋保護區淪「空殼」?違規291件竟零結案

    綠色和平指出,根據統計,小琉球海洋保護區去年出現291件違規捕撈、採集等行為,卻一件都沒結案,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抓到逾百件違規,不到一半被處分,環團呼籲強化對違規漁船執法及監控,專家則建議參考夏威夷經驗,保護能促進珊瑚生長的草食類魚種,才不會讓海洋保護區淪為空殼。

  • ATT都蘭開發案爭議 部落抗議未妥善溝通 環團籲觀光署把關

    ATT都蘭開發案爭議 部落抗議未妥善溝通 環團籲觀光署把關

    ATT吸引力集團規劃開發「都蘭休閒渡假村開發計畫」,占地近7公頃、擬興建7棟大樓與18棟豪華別墅的旅館開發,日前環評專案小組要求應與部落溝通,4日再次舉辦第三次專案小組審查,會前部落再於環境部抗議指出,至今仍未與部落妥為溝通,也呼籲觀光署應把關旅館浮濫開發。最後專案小組要求應在部落辦理說明會等加強溝通等要求,補件再審。

  • 海洋保育署科學監測清除棘冠海星 攜手海洋志工協力防治

    海洋保育署科學監測清除棘冠海星 攜手海洋志工協力防治

    澎湖七美海域傳出棘冠海星數量爆發情形,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緊急啟動調查與清除應變機制,已於6月2日及7日完成兩次穿越線調查,並於6月18日及19日展開兩次專案清除作業,獲得地方團體、潛水社群積極響應,展現公私協力守護海洋的典範。同時,澎湖縣水域遊憩活動商業同業公會透過獎勵收購棘冠海星,6月30日首日即收購180隻(非當日水下清除數量),是民間力量擴大保育行動的具體實踐。

  • 棘冠海星之害!海保署公私協力守護東南沙、澎湖  永續珊瑚礁生態系

    棘冠海星之害!海保署公私協力守護東南沙、澎湖 永續珊瑚礁生態系

    為維護我國珊瑚礁海域之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海洋保育署於110年至112年於南沙太平島展開調查及清除作業、113年至114年與國家公園署合作進行東沙環礁棘冠海星清除,114年於澎湖海域推動調查監測與清除行動。透過整合中研院、國家公園、地方政府、潛水業者與民間團體之力量,建立科學依據並推動公私合作的清除機制。

  • 澎湖棘冠海星爆棚!清2天僅44隻遭轟「消極」 海保署回應了

    澎湖棘冠海星爆棚!清2天僅44隻遭轟「消極」 海保署回應了

    澎湖七美海域棘冠海星大爆發,但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2天內僅清除44隻,遭民團批處理態度消極。海委會2日發新聞稿回應,此案屬緊急處理性質,近期也已擬妥監測移除計畫草案,將會同澎湖縣政府、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等相關單位共同研商,對於指控,可以理解民間團體對珊瑚礁生態保育的高度關切,也尊重各界不同的觀點與期待。

  • 小琉球潮間帶海膽危及珊瑚礁生態 屏東縣府大規模移除

    小琉球潮間帶海膽危及珊瑚礁生態 屏東縣府大規模移除

    屏東縣小琉球肚仔坪潮間帶因海膽族群過度擴張,危及珊瑚礁生態系平衡,屏東縣政府24日在肚仔坪核心區移除約2000顆海膽,緩解「海膽荒礁」對海洋環境的破壞。

  • 七美珊瑚拉警報!棘冠海星爆量 海保署訂18日第一波移除

    七美珊瑚拉警報!棘冠海星爆量 海保署訂18日第一波移除

    澎湖七美棘冠海星大爆發,連日來在澎湖海洋保護志工呼籲下,海洋保育署已預定從18日起展開第一波作業。16日到澎湖主持海龜野放的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表示,經過通報與調查,棘冠海星密度已接近警戒值,將按照專案計畫,只要密度高的地方有通報,就啟動移除。

  • 七美驚見棘冠海星暴增!海洋志工示警恐釀珊瑚浩劫

    七美驚見棘冠海星暴增!海洋志工示警恐釀珊瑚浩劫

    以珊瑚為食的棘冠海星,連月來經澎湖海洋保護志工團隊監控七美海域發現,有數量增多且體型變大趨勢,恐如10餘年前般再瀕臨大爆發趨勢,因此建議相關單位未雨綢繆展開清除工作,避免造成珊瑚浩劫,連帶破壞生態系統。

  • 陸登南海鐵線礁 控菲破壞環境

    陸登南海鐵線礁 控菲破壞環境

     中共黨媒《環球時報》24日獨家報導,大陸海警於今年4月中旬,登上南海鐵線礁,實施海上管控,行使主權管轄權,採證菲律賓人員遺留垃圾等非法活動,並展示五星紅旗宣示主權後;大陸南海發展研究院邀集相關單位,於25日發布共同編製的《鐵線礁、牛軛礁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報告》)。指證先前菲方指責中方在鐵線礁傾倒珊瑚碎屑、填海造陸破壞環境等言論,毫無科學和事實依據。

  • 陸發布鐵線礁  牛軛礁珊瑚礁體檢報告  批菲言論毫無科學與事實依據

    陸發布鐵線礁 牛軛礁珊瑚礁體檢報告 批菲言論毫無科學與事實依據

    大陸央視報導,中國大陸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聯合自然資源部南海生態中心、自然資源部南海調查中心等單位,會同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自然資源部南海遙感測繪協同應用技術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力量,25日上午發布共同編製的《鐵線礁、牛軛礁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報告》)。

  • 墾管處珊瑚保育月移師高雄總圖 擴大推廣海洋保育觀念

    墾管處珊瑚保育月移師高雄總圖 擴大推廣海洋保育觀念

    墾丁國家公園每年在珊瑚產卵季辦理保育系列活動,今年首度擴展至高雄地區,在高雄圖書總館進行開幕活動,也舉辦多場如海洋市集、海洋沙龍、科普講座及特展等,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海洋生態、環境永續及淨零碳排的重要性,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愛護海洋行動。

  • 小琉球珊瑚覆蓋率低 監院糾正

    小琉球珊瑚覆蓋率低 監院糾正

     屏東小琉球年登島人次達百萬,觀光蓬勃帶來當地海域生物數量衰減、資源枯竭,珊瑚礁覆蓋率連續3年為全台海域最低,平均僅11.9%。監察院11日公布監委范巽綠、林盛豐調查報告及糾正案,直指海委會、觀光署、鵬管處及屏東縣政府等權責機關明顯有疏失。

  • 小琉球重觀光 珊瑚礁覆蓋率剩不到12% 監察院糾正4機關

    小琉球重觀光 珊瑚礁覆蓋率剩不到12% 監察院糾正4機關

    屏東度假勝地小琉球年登島人次達百萬,觀光蓬勃發展帶來的是小琉球海域生物量衰減、資源枯竭,珊瑚礁覆蓋率僅11.9%,為全台最低。監察院11日表示,權責機關明顯有疏失,通過監察委員范巽綠、林盛豐提案,糾正海委會、觀光署、鵬管處及屏東縣政府。

  • 遊客爆量衝擊小琉球珊瑚生態  監院糾正觀光署等4機關

    遊客爆量衝擊小琉球珊瑚生態 監院糾正觀光署等4機關

    監察院指出,小琉球沿海珊瑚礁生態系長期遭受破壞,致嚴重衰退與失能,尤以沿海遊憩活動密集區之珊瑚覆蓋率更為低落,權責機關顯有疏失,監察院通過監察委員范巽綠、林盛豐提案,糾正海委會、觀光署、鵬管處及屏東縣政府。

  • 菲艦艇撤離仙賓礁! 陸專家:死磨硬泡幻想破滅

    菲艦艇撤離仙賓礁! 陸專家:死磨硬泡幻想破滅

    據中國海警微信公號消息,9月14日,菲律賓9701號船撤離中國仙賓礁潟湖。此前,該船通過錨泊方式謀求在仙賓礁長期存在。澎湃新聞專訪中國南海研究院世界海軍研究中心主任陳相秒分析,在該問題上「中方已經多次表達了明確的強硬的立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菲律賓試圖繼續存在,死磨硬泡的幻想破滅。」

  • 仙賓礁生態報告 陸批菲干擾

    仙賓礁生態報告 陸批菲干擾

     大陸官方繼上周發布《黃岩島生態報告》後,大陸自然資源部30日也首次發布《仙賓礁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強調中國對仙賓礁在內的南沙群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報告》指責菲律賓干擾調查、破壞環境。同一天,與中國在西沙亦有主權爭議的越南防長訪菲,簽署兩國國防合作協議。

  • 陸首次發布仙賓礁珊瑚礁體檢報告  駁菲言論毫無科學和事實依據

    陸首次發布仙賓礁珊瑚礁體檢報告 駁菲言論毫無科學和事實依據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30日報導,根據年度工作安排,今年5月到7月,大陸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聯合自然資源部南海生態中心、自然資源部南海調查中心等單位,調查評估南海仙賓礁珊瑚礁生態系統狀況,並於30日首次發布《仙賓礁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報告》。證明中國對仙賓礁在內的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 活珊瑚覆蓋近3成 黃岩島媲美大堡礁

    活珊瑚覆蓋近3成 黃岩島媲美大堡礁

     大陸央視報導,大陸生態環境部發布《黃岩島海域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報告》。這是黃岩島海域生態環境第一次「全面體檢」,結果顯示,黃岩島海域環境質量優,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發育態勢良好,活珊瑚平均覆蓋度為28.6%,媲美澳洲大堡礁。較2015年明顯增長,造礁石的珊瑚物種數量也是黃岩島海域有調查記錄以來最豐富的一次。

  • 東沙突棘隊 守護環礁公園珊瑚

    東沙突棘隊 守護環礁公園珊瑚

     肆虐澳洲大堡礁和日本沖繩海域的「棘冠海星」,近年入侵我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海域。為維護當地珊瑚生態,內政部18日集結全台潛水好手組成「東沙突棘隊」,將前往移除棘冠海星,預計下半年展開10梯次清除作業,還給海洋一片璀璨光景。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